身心靈

療癒自己!與你內在小孩和好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一些電影情節或音樂,會莫名讓我們流淚,而說不出所以然?

或者有沒有發覺,明明「意識」到自己值得被愛,但卻偏偏總是莫名吸引不好的人與事出現在生命當中?

最近我正在閱讀一行禪師的《和好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》呢本書,雖然還未看完,但每次拿起本書時,就會感覺到強大的療癒能量,有幾次甚至感受到內在小孩,然後流下淚來,所以很想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我覺得重要的內容整理。知道不是很多人有接觸內在小孩的經驗,甚至從來未嘗試過接觸小孩,所以這集的最後,我會帶大家做一個內在小孩冥想練習,等大家都可以好好同內在小孩傾下計啦。

與你的內在小孩連結 回歸潛意識

說回剛才一開始的提問,就是為什麼我們「意識」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不符呢?這就要回歸我們的潛意識。

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是「意識」,另一部分是「藏識」。意識是積極的覺察,西方稱之為顯意識。要培養正念的能量,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的所有活動保持覺察;而「藏識」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潛意識」。

心識就像一間房子,地下室是我們的「潛意識」、客廳是我們的「意識」。心行(亦即心念,心理現象)包括了不好的情緒,如憤怒、絕望、歧視、恐懼的情緒,也包括了正念、慈悲和理解,這些通通是以種子形式存藏在於潛意識。這些種子留在那裡,直到我們聽到、看到、讀到、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一顆種子,那顆種子可能讓我們感受到憤怒、喜悅或悲傷。當種子長大成長,在意識層面顯現,進入了我們的「客廳」,此時我們不再稱他為一個種子,而是一個心行,亦即轉化成行動。

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有不好的情緒時,很多人會下意識逃避、拒絕,但其實這些不好的情緒都是自己,並非我們的敵人。我們可以邀請我們的正念察覺到這股憤怒的能量,然後溫柔地擁抱他。

佛陀建議我們,在處理痛苦的感受前,我們需要孕育喜悅和幸福的感受來滋養自己。就好像一位病人先多休息,養好身體,讓他能夠承受手術。當我們專注痛苦前,我們需要鞏固喜悅與幸福的基礎。我們需要由喜悅開始,喜悅與幸福一直像種子一樣存在我們的心識之中。

正視受傷的內在小孩

剛開始我們提到,我們常常有些莫名情緒湧現,或者總是重複經歷某些人與事。

其實我們的內心,住在一個受傷了的內在小孩。有時我們的情緒,其實可能是小孩的情緒。

我們在童年時經歷過困難、甚至是創傷。為了自我保護,所以每次當我們觸及痛苦經歷時,都會覺得無法忍受,將感受與記憶深深埋藏在潛意識之中,讓這麼多年來,我們無法直視我們的小孩。

我們常常會花時間聆聽朋友、情人或家人的需求,但我們即使有時間,卻會逃避與自己相處,與小孩相處,轉而轉求外在刺激,例如看電視、電影、交際應酬,甚至是醉酒吸毒,因為我們不想再經歷多一次從前的苦。

生命中總會有些重複出現的課題,一再重複發生,譬如上班總是遇到不好的上司、愛情路上總是走得非常挫敗,當我們忘記了療癒內心,這些未學懂的課題便會一再出現,去逼視我們去注視他們,就如同告訴我們,我們的內在小孩受傷了,你必須先照顧它的感受,療癒過往的創傷,你才有機會走出那循環的模式之中。

一行禪師在書中說到,如果你覺察到小孩的存在,你會聽見他的呼救聲,這個時候,你應該放下一切,轉而返回內在,溫柔地擁抱受傷的小孩,你可以跟小孩說,「過去,我遠離你,令你孤單;現在,我感到很抱歉,我要擁抱你。」你也可以說,「親愛的,我為你而在此。我會好好照顧你。我知道你受了很多苦,我一直很忙,因而忽略了你,現在我懂得回到你的身邊。」

我們受苦,是因為沒有接觸到慈悲和理解。如果我們能夠為受傷的小孩生起正念,理解和慈悲,我們的痛苦就會減少。

最後想分享書中一段一行禪師說的話:

「回來照顧自己吧。你的身體需要你,你的感覺需要你,你的認知需要你、你的受傷小孩需要你,你的痛苦需要你承認它的存在。返回內在的家吧,為所有這些安住在當下。修習正念步行和正念呼吸,以正念做每一件事,你因此能夠真正活著,你因此懂得愛。」

如果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問題,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。
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免費登記成「讚賞公民」,並替我在上方按 5 個拍手 👏, 讓我得到一些回饋,支持我繼續寫出更多好文章!

by 莎莉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